陶淑女中
陶淑女中(平話字:Dò̤-sé̤ṳk Nṳ̄-dṳ̆ng;英文:Do-seuk Girls'School)閣稱陶淑女校,是一八九空年英國聖公會佇中國福州創辦的一所女子中學。陶淑女校咧創辦了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學制為九年,無中小學之分。
歷史
一八五空年,英國聖公會華南教區(主教駐香港)因為佇廣東省傳教拄著挫折,轉往福建省開展。
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冬), 英國聖公會(閣名安立甘會抑是安歇間會)佇福州城內的烏山創辦了「安歇間會女學堂」。
一八七八年(光緒四年), 因為福州的儒生強烈反對傳教士入城(烏石山教案), 聖公會共傳教基地轉移到閩江南岸的倉山,女學堂嘛佇一八七八年移設倉山東窯街,租用原中國電報局舊址作校舍,就按呢俗稱做「舊電線書齋」。
一九空三年,女學堂徙到倉山嶺後路十一號,改稱陶淑女中,有初、高中部,閣附設小學。陶淑女中的校舍現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系的老教學樓。
一九一四年,陶淑女子學校增設初中班,學制兩冬,後來增辦三、四年仔,正式辦做初級的中學。
一八八三年,香港遠東女子教育促進會派平師姑主理校政;一八八九年閣派史密斯夫人朗彼息接任。購買嶺後鰲頭鳳嶺地頭起新校舍。一九空空年徙入新址後,共小學擴展做初初、高中,改稱「陶淑女中」。
一九二七年辦理立案,由中國人黃求恩任校長。
一九四一年日軍占領福州,陶淑女中先遷到古田縣,閣遷崇安縣,佮三一中學合併做三一陶淑聯合中學。
一九四空年至一九四二年,捌和三一中學聯合辦學兩年後閣分開,由鄭珍珠接替薛平西任的校長。
陶淑女中早期招收的學生大都出身貧寒,毋但免收學費,閣予膳食。洋師姑(英國女傳教士)對學生的管束誠嚴格,學生愛輪流勞動,逐工摒三遍,檢查三改。學校開設的課程內底,重視宗教的內容。特別之處是欲學習由外國傳教士發明的用羅馬字母拼寫的福州話文字(平話字)。 陶淑女中早期的學生大攏出身散赤,衫仔埔破去,為著集體活動的時陣袂致使著「有礙觀瞻」,故「安歇睏一下」予學生統一製作校服(布料是某英國商行的教徒贈送的), 頂懸穿月白色衫,下身為桃紅色褲,只要若是集隊出校甚至是顯目。彼陣一條民謠:「 安歇間,毛鬥搭(意為無啥物物件會當展風神); 紅紅褲,月白衫」。 一九四九年前佮私立文山女中、華南女大附中譽稱教會女校「三鼎甲」。
一九五一年,陶淑女中佮佇倉山區的另外二所教會學校—— 鶴齡英華中學佮華南女大附中合併成立福州第二中學,一九七三年改名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一九五四年,二中放棄原有質量較好的幾位校舍,徙到揣珍女中的舊址。陶淑女中的舊校舍,今仔日福建師範大學藝術系使用。
參考佮注釋
- 福州女校三鼎甲